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传承人喊你云体验河南非遗技艺啦!有没有你家乡的绝活儿?

日期:2023-08-07 16:07:09 来源:顶端新闻

大美河南,大美民艺。民间文化艺术节不仅是艺术的盛会,也是非遗传承人、创作者创作展演的大舞台。

8月5日——8月6日,在郑州市黄帝千古情景区举行的“首届河南民间文化艺术节暨豫视频创作者大会”活动现场,一场汇集河南各地绝活儿的“手造中原 别开生面”非遗集市热闹开集。据了解,该活动由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智慧化中心、大河报·豫视频联合主办。


(相关资料图)

一张彩纸,寥寥数剪,生动的画面和逼真的造型是如何剪出的?

宋代点茶都有哪些环节?

离开工厂,回到古代,古人是如何制香的?

一片梧桐叶如何雕刻出精美的图画?

今天,小编就带你云逛非遗集市,和非遗传承人一起来体验非遗中的匠心与传承!

01

宋室风筝:宋长虹

“帛丝粘玉骨,妙手绘神鸢”,传统的中国风筝多用竹子做骨架,用丝绢、纸张糊制而成。其造型多取材于市民喜闻乐见的虫、鱼、鸟、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宋室风筝是典型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项目,自清朝起,宋家都是手工艺人,宋室风筝也是世代相传,深受大众喜爱。

02

商城叶雕:牛丽薇

叶雕,又称剪叶,取材秋季自然落下的梧桐叶。叶雕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有史可查的记载,西周早期就出现了剪叶作品。梧桐叶在经过了揉制、修剪、锤压、浸泡、雕刻等多道工序后才能雕刻而成,作品特点薄如蝉翼、色泽自然,即使揉搓也不会损坏,叶黄而不脆、筋络弯曲而不断,耐酸、碱、潮湿。

牛丽薇利用叶材纵横交织的脉络、自然残缺来创造出叶片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03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任鹤林

中国木版年画发源于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开封。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画、刻、印为主要工序,一版一印,彩色套版印制而成,传统形式以门神、神祗、戏出画为主,内容有驱凶避邪、祈福纳祥、戏曲故事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洗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艳丽。

04

赵氏宋代点茶:赵雪芳

中国茶史上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点茶法在宋代的中国茶道中成为时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唐代的煮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后形成粥面。

05

金属浮雕:刘福喜

金属浮雕是一种在铜板上进行创作,区别于铸造的工艺。由于铜板具有加热后质地变软,锤打后又恢复坚硬的特性,匠人重复加热、捶打,最终制作出金属浮雕、锻铜雕塑等圆雕艺术作品或其它生活、工业用品。

06

当阳峪绞胎瓷:柴战柱

一部陶瓷史,出彩在山阳。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焦作是它的故乡。绞胎瓷又名“透花瓷”,各种花纹由胎而生,表里如一、内外相通、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07

锔瓷:耿建华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锔瓷”。简单来说,锔瓷就是用像订书钉一样的的锔钉,将破碎的瓷器牢牢锔在一起。锔补的瓷器不需要任何黏合剂,只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和韧性就能使破碎的瓷器做到滴水不漏。怀着审美之心,锔补的地方与原花纹相配,更添艺术韵味。

08

淮阳古法制香:张进材

制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手工工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古法制香从选料、研磨、全程都是纯手工和纯香粉,不含任何化工香精和化工胶粉,香味来自于植物本身。

09

商丘市归德砖雕:潘明生

以水磨青砖为材料,把图案拓印到青砖上,然后由勾线、打坯细雕,雕成平面和立体构图,式样上呈现出历史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中国民间砖雕多在建筑门楼上(点睛)图案,多用梅、兰、竹、菊、人物、鸟兽等表达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10

猴加官:魏田军

几根细线不断地上下提动,一只可爱的“泥猴”便将面具反复戴上、取下,这项民间绝技就是省级非遗项目“猴加官”,又称为会动的“活泥猴”,它起源于中原地区。“猴加官”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晚清时期产生于河南南阳,取其谐音“侯加官”,寓意着“封侯加官”、“官上加官”。

11

中国画:乔军涛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鸟花等,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12

烙画:淡心波

一张画纸,一支烙笔,青烟氤氲,妙笔生花。

烙画是用电烙铁或定制的工具,在木板、丝绢、宣纸等材料上进行创作的画种,亦叫“火笔画”、“烙花”。

现代烙画是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通过对工具、材料、技艺等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烙画仅以线条表现画面,画面“火气”太重的印象。现代烙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术,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它与其它绘画的造型原则一样,都十分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13

张家彩窑:张毅鹏

“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

张家彩窑位于河南省洛阳以北邙山腹地的南石山村,是唐三彩的发源发现地。张家彩窑依托南山石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不仅成立了张家彩窑艺术馆,还修建了集参观、制作、休闲于一体的中国唐三彩文化园。作为“三彩之乡”的文化结晶,张家彩窑的唐三彩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唐代韵味,品种繁多、釉色艳丽、观赏价值极高。

14

澄溪女书书法:窦仕伟

据窦仕伟介绍,女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妇女专用文字,带有浓厚的美学特质,有不少字和甲骨文有相似之处,被誉为“古文字化石”、“世界文化瑰宝”、“人类保存最古老的歌谣”。

王澄溪是唯一从书法角度研究女书的学者,她将中国书法中楷、行、隶、篆等各种笔法融汇于女书书写之中,塑造出柳叶撇、竹叶撇、兰叶撇、梅豆撇、花环、墨珠、枣核等笔法,并着意于“女书字符”的艺术造型,使原来只是“硬笔式”的女书得到发展和升华,使之变得更加和谐流畅、端庄秀丽。

15

核雕:高华林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高华林认为,一件好作品本身就是作者自己情感的一种表现,好作品的前提是作者不但要有好的修养还要有心手相通,想到刻到,雕出神的作品才会得到大家的共鸣。客人在决定购买的过程其实更是选择一种心与物沟通的过程,一个共鸣的过程。

16

渠氏剪纸:张鹏

一张红纸简单对折几下,哗哗几剪刀下去,一个苹果中间便长出了牡丹花,张鹏将这个作品取名为“富贵平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17

民间美术刻纸:杨伟强

刻纸是剪纸的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由于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因而剪纸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致可分为简刻与繁刻二类。我国北方以粗犷豪放、造型简练著称,南方以构图繁茂,精巧秀美闻名。

18

糖画:刘胜利

糖画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糖画材料选用白砂糖、蜂蜜、花生油熬制,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

逛公园时,糖画摊位旁边的转盘,应该每个人童年最快乐和甜蜜的回忆。选定图案,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不一会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便被绘制了出来,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拿着它逛公园,全程都是甜的。

刘胜利又独创了抡丝、甩丝、刻等手法,作品更形象生动。传统糖画不易保存,在20多年的研究中,刘胜利把糖画做成工艺品糖画,保存数年不化,作品具有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当前时代发展,多为人们喜欢的人物和事件。

19

郑州面塑:崔勇锐

面塑艺术始于汉代,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份,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不仅具有造型与色彩之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面塑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手工活动,面塑取材方便,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材料,制成一团团彩色的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和观赏性,已成为登入大雅之堂的艺术品。

“郑州面塑”源于清末,四代传承,已有120余年历史。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

空心挂面:姚芳雨

老话说,挂面是“吃面三分钟,做面两个工”。面粉在加入了水和盐之后,经过和面、擀面、划条、搓条、醒发、缠绕、悬挂、晾晒等16道工序、8次醒发,做好的面细到可以穿针,中空可吹泡泡。不论是100斤还是50斤的面粉,做出来都是一根面,因为“一面到底”的特点被称为“长寿面”、“银丝面”适合老人小孩孕产妇,也可酒后养胃食用。

21

布老虎:王彩红

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河南布老虎源于对虎图腾的崇拜,是崇虎习俗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在古代民间非常盛行。而传承到现在,它变成了以丰收、十二生肖为主题,是对孩子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一只布老虎的身体往往要采用九种色彩来完成装饰。

22

悬针篆:孙伟

悬针篆是小篆的变体,最初见于新莽钱币上的文字,六泉十布近二十种钱币文字大多是悬针篆,其概念最早见于南朝宋王愔的《文字志》,“悬针,小篆体也,字必垂画细末,细末纤直如悬针"。

(来源于顶端新闻)

标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