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今日最新!三峡移民扎根富阳,种菜致富不忘乡邻

日期:2023-06-23 23:26:02 来源:杭州日报

19年前,为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吴元胜从重庆市涪陵迁移到富阳五丰岛落户。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帮扶,目前他经营的大棚蔬菜基地面积达20余亩,年销售量10万公斤。他主动配合村支两委工作,邻里之间和睦相处。2013年11月,吴元胜以高票当选村民代表,并被评为“最美新富阳人”和“东洲街道十佳好青年”。他收获的不单单只是一个荣誉,更是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为三峡移民做出了榜样。

勤劳刻苦 投身蔬菜产业


【资料图】

在重庆老家,吴元胜经营着自家的榨菜加工厂,从“涪陵榨菜”到“五丰蔬菜”的转变,他说:“认真干,做什么都有出路。”

吴元胜来到富阳后,先后在富阳城区、里山新型建材厂、渔山铜管厂、五丰砂厂等企业打工,逐渐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看到了五丰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决定尝试大棚种植。这个想法提出来后,便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那时吴元胜刚刚辞去上一份工作,手里的资金有限,搭建大棚却需要一笔不小的投入,不仅材料需要从外地进货,材料买回来如何搭建?谁来搭建?高昂的人工工资要种多少菜才能赚得起。

吴元胜铆足劲儿,没有资金就自己搭大棚!吴元胜赴外地学习种植经验和大棚搭建的方法,自己记录下用的材料和尺寸。还请了老乡过来,一起研究大棚的宽度、长度,水沟渠道的深浅。“吴元胜要自主创业搞种养殖业,我们都很支持,走访入户的时候得知他家很缺资金,我们立刻向街道汇报,街道和区民政局进行沟通,农村信用社抛出了橄榄枝,解决了资金缺口问题。”一位村干部回忆道。很快,吴元胜搭起了3个蔬菜大棚,创业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

从那以后,吴元胜每天都非常忙碌,早晨4点起床,摘菜,上市场卖。他的菜总是特别新鲜,价钱也合理,老客户都喜欢他的实诚。有菜需要送到富阳城区去的时候,因为白天渡轮比凌晨贵10块,为了省下这笔钱,晚上就在自己的面包车上将就一晚,等午夜12点半左右,城东市场逐渐喧闹起来,他便趁着灯光,把蔬菜批发给菜贩。

钻研技术 助力“菜篮子工程”

为了能够种出丰富而有品质的蔬菜,吴元胜先后参加区民政局、街道组织的各类农业技能培训,在指导老师的推荐下前往杭州、北京的农科大学深造,还购买了大量的大棚蔬菜栽培技术的书籍、光碟。得益于他的潜心好学,大棚蔬菜栽培获得成功,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14年,吴元胜的疏菜基地达到一定规模,蔬菜品种近二十种,产品除销给本地村民外,还远销杭州其他区县,被区里列为“2014年菜篮子工程”项目,获得了政府技术和资金支持。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吴元胜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买书钻研是他业余时间最大的享受。他总说“我喜欢做实验,失败了再试嘛,哪有一下子成功的”。在他家餐桌旁,放着的书都跟种植和农业生产有关,他还订阅了《农村百事通》,看看别的农民有什么先进经验可以学习。他看了很多资料,资料上说的某种叶菜、瓜果的培育方法,他不会照搬,他认为土壤、气候、水质都不同,还得自己花时间精力去试验研究。凭着他自己的这股钻劲,他的蔬菜基地已经成功种植了30多个品种的蔬菜。他表示还将继续引进新的品种试验,要把最优质的品种种出来,回馈所有信任他的人。

先锋带头 致富不忘乡邻

这些年来,吴元胜常常指点村民们如何种菜,把自己学到的种植知识、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们,村民自家种的菜秧都是从他这里要去的。如果有村民家菜秧晒蔫了,要补种的,吴元胜二话不说就去自家苗圃拔菜苗给村民。

随着大棚蔬菜销量越来越好,吴元胜意识到“我一人富不是富,带领乡邻富才是真正富!”话语虽然朴实,但他是这么觉得的,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大棚蔬菜基地面积现已达到20多亩,因为吴元胜在村里人缘好、技术好又热心,村里人都很乐意来他这就业,同时还吸纳了周边不少村民来他的蔬菜基地务工,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标签:

推荐